2012年11月8日

尋找自然


最近想去撿拾秋天的果實和種子,也想挖一些經過大自然培育的土壤回來種花(因為花市賣的培養土太貧瘠),繞了一圈,發現如此簡單的事在這個城市好難!

上網搜尋,大家都推薦大坑,聽說有機會撿到殼斗科的果實,但我不喜歡大坑附近的感覺,攤販、土雞城、紊亂、不自然,所以暫不考慮,另外找到了未曾探訪的太平。太平卻和大坑一樣充滿人為的痕跡,植被多是單調的次生林,換句話說,整座山已經被人換過一層衣服了,缺乏原生林的層次和生命力,讓我好失望。

而泥土呢?生活圈都被水泥和柏油覆蓋,看不到一畦的土壤,就算公園綠地也都鋪上草皮、整整齊齊、植物不時(而且不合時令地)被修剪,只好回北部載了一包花園裡堆肥過的土。

記得有一次,工作的地方(外面有一大片的人工綠地)開了一片月桃花,期待她結成一串串果實的時候能撿(剪)回幾枝,不料花還沒謝植物全被砍頭了,剩下一堆受了傷的、毫無美感的枝條,讓我好難過。那些我最喜歡趴在地上看、綠油油的小苔蘚也常被成片刮除,比起鮮艷的外來種或園藝種,她們才是最美的風景!這卻是一個以自然科學為名的社教機構會做的事。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經歷過「和大自然為伍」的年代,小時候溪圳、菜園、未開發的荒地就是我們的遊樂場,可惜住家附近的稻田、菜園現在全成了道路和建築,而森林要到很遠很高的山上才能遇到、綠地都是人工的。現在居住的城市,因為執政者只看得到近利、只在乎經濟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離自然很遠也缺乏文化的地方。如果能乘著時光機到數十年、數百年以後再回來,看看未來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應該可以大聲地替子孫譴責這些千古罪人。

2012年10月23日

小轉彎


自從莫名其妙調了工作的單位,也莫名其妙的很適應,因為現在的生活「正常」許多,讓我能夠重新拾起那些被迫暫時停擺的計畫和夢想。

歷經幾個極端的老闆的磨練(有總是放手把事情交給我的,也有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不肯放手的),現在(有點無聊)的工作對我來說還算簡單。不需要花太多腦力的事情我可以很有效率地完成,大部分的時間留給需要思考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

所以開始繼續寫書、申請計畫、籌備新生涯,這些事都需要大量的腦力,所以需要足夠的放鬆和轉換才能持續下去。幸好下班以後還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可以好好閱讀、好好做菜、好好散步、好好運動、好好陪伴親友、有一些能夠好好沈靜的空白,是一種幸福。


床頭放了一疊的書,有設計的、開店或成立工作室的、建造一個家的、食物的(不只是食譜,還有書寫味覺和嗅覺的記憶)、手作的、文學的、植物的、社會企業的、旅行的......,雖然睡前時間很短,總是很快就有睡意,但總要看點東西才覺得踏實。

依舊忙碌,但不再是單純為了別人瞎忙,而能夠選擇性地忙,而且忙得充實。雖然工作內容仍是「for others, not for myself」,但總是一份過得去的收入;也曾有一些賺外快的機會,但為了彌補過去幾年在情感和工作上受委屈的自己,還是輕鬆點過生活吧。

2012年10月15日

百衲被


一件從十歲蓋到現在的薄被(我一直叫它「地鼠被」,現在仔細看才發現圖案是海豹媽媽背著兩隻小海豹正在料理馬鈴薯......),除了出國的那幾年,一直陪伴著我。即使破了好幾次,仍捨不得丟。

每次破了,總是幾分掙扎,在丟與留之間。最後都選擇縫補它。

剛開始破一點點,直接用針線縫起來就好了,後來布變薄了、脆弱了,破起來都是整條、整片,只好找布來拼貼。這次找到一塊現成的紅點點布,搭配起來很相稱,另有一種美感。


讓我想到了「百衲被」。

2012年9月7日

好姊姊


我們家有兩個很棒的姊姊,一個是Mumu,一個是我的姊姊。

Mumu對兩位弟弟超好,出門會時時掛念著他們,和Yoyo視訊可以講到沒完沒了,有糖果、有小禮物一定多帶兩份,自己沒有沒關係,但一定不能讓弟弟們因此吵架。他們的爸媽或長輩忙的時候,她會幫忙照顧弟弟,儼然像個小媽媽。


小時候常和姊姊吵架,分隔兩地之後就懂得珍惜了,因為隨著年紀漸長,見面並不容易。即使自己忙得分身乏術,她也會中肯地、理性地、沉穩地給我意見。不過我最佩服她的是同時扮演好許多角色,像是媽媽、像是媳婦、還有其他。現代人要帶三個孩子並不容易,況且這三個孩子分屬不同的年齡層,所以同時要煩惱老大的課業和興趣培養(而且快進入青春期了)、老二的人際適應以及老三學習使用馬桶。把一個五口之家從德國搬回臺灣更是超級大工程,所以她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婦,而是超人型家庭主婦。身上有許多重擔,她卻鮮少抱怨,我看得出她的壓力,有時候真希望能為她分擔一些什麼。

2012年9月5日

第一志願


高中和大學念的都是別人眼中的第一志願,而我只是順其自然,沒有特別花心力。

出社會多年以後,才漸漸確定自己的「第一志願」,不是名校、不是高薪、不是社會地位,而是「當家庭主婦」(而且我對自己很有自信)。不過,你們也知道,如果把家庭主婦分類,我應該是閒不下來的那種(雅姬!?)。

2012年9月2日

孩子


在還沒有受到主流教育的型塑前
孩子的創意無限、膽識無限
他們常常說出讓大人為之驚嘆的哲理
(莫非是我們家孩子特別有智慧!?)

雖然,孩子偶爾會變身成為小惡魔
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是天使

正因如此
當大人與長輩的親子關係不好
他們是最好的潤滑劑
當夫妻或成人自己有無法面對的問題
他們卻成了最好的藉口

要做一個尊重孩子的好大人
不要讓他們背負大人自己應該要負的責任

2012年8月19日

some changes


最近的生活有一些改變,有大的,有小的。

想念的小禾們回來了,回家的頻率增加,做事的動力也多一些。

工作內容調整,或許是好事,至少(在我還沒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好人家、做自己很想做的事之前),不喜歡的部份能減少就是好事。所以準備換辦公室了,好久以前就做好準備,可以重新打造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出獄(冤獄)之後也許開始有週休二日,可以做一些一直好想做的事。

不得不的忙碌暫歇,終於能夠把自己浸在一個氛圍裡,一種創作的、規劃的氛圍,伴著一堆書和背景音樂。然後書的落版單很自然地生出來了。

持續大刀闊斧的物質整頓計畫,愈來愈感到得心應手,也愈來愈清楚自己要留下什麼(有形的和無形的)。

如果我理想的狀態是九十分,經過這些改變,或許從二十分變成了五十分。

2012年8月15日

那天


有時候,一天中會經歷高低起伏如三溫暖一般的心情。

那天早上,爸爸跟我說了一些話,我突然全身冒汗、一陣暈眩,若不是趕快扶住旁邊的東西,可能會站不住、昏過去。這輩子大概是第二次經歷這樣的近乎昏厥。

爸爸是比較正直寡言的人,很少叨唸我們的生活瑣事,會說些什麼通常都是關於人生的大事。他沒有直說他對我很失望,但是一句話卻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我希望未來我不會也不需要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去躺了一下,開始原訂的計畫,整理家裡面自己的東西。

清空了一個三層的架子,裡面有這幾年工作變動的軌跡、有一些別人眼裡的「榮光」、有斷了聯絡的友人留下的掛念(其中包括好幾個出發去南美洲之前朋友送我的防身警報器),也順便整理了兩個抽屜、幾個書櫃,丟的丟、回收的回收、送人的送人,讓所有的物品去到屬於它們的地方。衣衫被汗水浸濕一次又一次,最後的感覺異常輕鬆。就如書上所說的,那些讓妳感到不舒服或不愉快的、猶豫著不知怎麼處理的事物都丟掉吧,我們的生活真的不需要這麼多東西,有些回憶也不一定要藉著具體的事物來保存。

和姊姊約定下星期要一起來整理從小到大的衣服(因為身體沒什麼長大,衣服汰換率不高)。這一步又一步是通往未來的重要過程。

2012年8月7日

回不去了


人很容易就「回不去了」,像一般人搭慣了高鐵、計程車,很難再搭花時間的交通工具,「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

我最近也覺得自己回不去了,但不是上述原因(我和姊姊那天在一南一北的火車上交錯,突然覺得我們倆真是節儉的「現代人」阿),而是對某些食物和貼身用品的堅持(追根究底,應該是對健康的堅持)。

有一陣子在尋找真材實料、味道單純的麵包,跑了一家又一家,發現坊間流行的「歐式麵包」其實並不歐式,(尤其特別強調自己是歐式的,通常都是披上歐式外衣的台式麵包。真正的歐式麵包不會整天舉著旗子大聲嚷嚷吧!)它們往往加了過多的餡料和甜味,人工多於天然,吃不到麵包的原味。後來有不只一個人跟我推薦一家天天經過卻不曾走進去的餐廳,他們的麵包果然比較道地,不是拿來呼嚨沒有在歐洲生活過的人,以後終於能偶爾享用麵包了(偶爾就好,畢竟我們還是亞洲胃呀)。

聊到麵包,偶爾仍可在路邊看到一個十元的麵包,說實話,我不太敢吃。口味過甜過油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如果平常自己料理、對食材有一些涉略的話,會不禁懷疑這些超便宜食物的來源,而且商人不可能不賺錢的呀。另外,同居長輩常常因為撿便宜買回來的餐點我也持保留態度,她總是說「便宜就好了」,但是就味道、就食材的多寡和品質,我真的只會因為「不能完全辜負她的好心」所以吃一些,但是自己是不可能去買的。


最近用的護唇膏和紫草膏(以蚊子愛我的程度,這是隨身必備的物品)也不是一般的品牌,都是在市集或風格商店買來的手工製品。倒不是手工的都是好的,我也踩過不少地雷才找到這兩種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而且想再買還得在特定時間地點才買得到(已經撲空過了>_<)。以前曾經是蜜蜂爺爺紫草膏的愛用者,後來找到的這個紫草修護膏不僅好用,而且價錢只有蜜蜂爺爺的幾分之一而已。

所以,真的不需要有便宜和品牌的迷思阿。

關於減法生活


從去年開始,不知哪裡來的動力想減少生活中的事物,當時並沒想到這樣的「減法生活」竟會漸成一股風潮。感覺自己好像有預知能力似的(或是對於某些徵兆特別敏銳),一些曾經思考過或關注過的念頭(通常是冷門的、非主流的,像是彼拉提斯、民族植物、公平貿易等),後來都成為某種形式的熱潮。我不喜歡趕流行(對太流行或熱門的人事物有莫名的排斥),只是單純地想做就去做。

在台中的小房間裡大多是不屬於我的東西,生活起來很侷促,雖然想把塵封多年、幾乎沒有或根本不曾使用過的東西統統清掉,但是基於尊重長輩和主人,我保守地先把「真的除了佔地方以外沒有任何存在價值」的東西丟掉,然後改變其他物品的收納方式、創造出多一點點可用的空間,自己的東西就以精簡為原則,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因為很多事物有時效性,某些「當時覺得重要」的東西後來其實完全不需要,不需要的就丟掉、送人或賣掉。每次整理完、丟棄一些物品,心裡都感覺輕鬆不少。

有些不太好收納的東西會帶到辦公室「展示」,特別是乾燥的花草果實、海報、明信片等,讓它們在牆面上、櫃子上依著心情、靈感做各種陳列式的收納,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各種書籍資料則在愈來愈多的壓力和經驗下漸成系統,在使用、搜尋上也愈來愈方便。


我整理的原則正好印證了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相關書籍中所提到的,把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而不是把東西挪來挪去。(曾經流行的「收納術」已經漸漸過時了。)

一起生活的長輩家裡有愈來愈多的儲物櫃、不斷改變及壓縮收納方式的架子,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贈品、禮物、過期的東西(食品)、積了厚厚灰塵的物品,這不是特例,而是台灣家庭普遍的現象,我心裡常有疑問:一直到人過世之前,這裡面有多少東西會拿出來用?以前的觀念是「大就是好」、「多就是好」、到了一定年紀要有大房子、房子裡要有很多東西(好像這樣才表示一種「成功」),還有一些觀念是贈品和便宜的東西就是好東西,都是賺到的,所以要盡量拿(買)。不好意思,我的反骨和比較新的觀念又來了,我覺得不需要的東西即使是免費的也是垃圾,而且使用東西要講求材質(因為材質牽涉到安全、健康、品味等等),物質生活還是以簡單為原則、滿足自己需求和對品質的要求就好。

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夏天尤是,工作、家庭、情感隨時可能搬遷,所以我讓台中小房間和辦公區域保持在「隨時可以逃命」的狀態。(而且,現在培養出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未來有大一點的空間一定能如魚得水。)

2012年7月30日

危機,或許是轉機



面對目前的種種變動與挑戰
危機,或許是轉機
因為現在的我,從零開始
期待大改變

2012年7月22日

驚喜


二十四小時內接連發生的驚喜!(上次收到驚喜,應該是小時候的事了吧!?)


右上角是橡實杯蓋和松鼠攪拌匙組(松鼠可以插進杯蓋上的洞洞裡,不過洞洞剛好被蓋住了看不到),前面是橡實和手會動的松鼠,中間是專為Staub鑄鐵鍋設計的松鼠造型小物,只有這件是自己買的。

 Dear flower的溫暖小花束

 贈送給好顧客的乾燥迷你花束

以下是同場加映的攝影展與市集印象,讓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






「妳很特別」


常常聽到這句話,尤其是從初識的異性口中。

這句話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解讀,簡單地說,有褒有貶,就像英國人說「Mmmm, it's interesting」一樣。

許多人覺得我的人生經歷和外表「對不起來」,不可能去過那麼多地方、不可能上山下海(應該是上山居多)、不可能熱愛做菜、不可能有多種興趣......,通常我話才說一半,他們在嘴巴張大、倒退說著「妳好特別」的時候心裡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想法(我事後歸納出來的),一種是覺得我和他們的生活是兩個世界,他們永遠也跟不上我,另一種是覺得我一定是「難相處、強勢又獨立的女生」。

真正的我兩者都不是。

陪著我、看著我多年的親友可能瞭解我為什麼會長成今天的樣子,也或許知道我不喜歡跑在另一半前面更不想當個獨立女生,我喜歡我們步伐一致,能夠在一起就算放棄一些夢想興趣也無所謂(這時候我不覺得是犧牲或放棄,而是一種心甘情願)。反倒是有時候,為了跟一些人保持距離、希望他們不要再聯絡,我會努力讓他們不喜歡我、讓他們覺得我特別到難以親近,因為應付一些不熟又頻率不同的人實在很累(例:做過微整形且初次見面就建議我去打玻尿酸的男人或是眼睛佈滿血絲眼眶比熊貓還黑好像在吸毒的人>_<)。

你好,我很特別,我希望你也是個特別又平凡的人。

2012年7月17日

特別的喜宴


不知不覺,身邊的「生態」漸漸改變,臉書最多的朋友動態從吃喝玩樂變成婚紗秀,再變成一張張嬰幼兒的照片。對我來說,小貝比的生活照其實比夫妻、情侶的親密照還閃耶!

而喜宴也漸漸變成了嬰幼兒的聚會和互相結拜(結親家)......

好兄弟的下一代是好姊妹

上個週末好朋友的喜宴就充滿了嬰幼兒,熱鬧得很。不過比起吃不到的酸葡萄,我更想說的是這場特別的喜宴。

沒有傳統儀式、沒有伴娘花童、沒有新秘、沒有不像自己的婚紗、沒有不相干的頂著某某頭銜的人致詞,連主婚人致詞都沒有,只有簡單的基督教禮拜、新人有感而發的心底話、一切自己來的簡單大方的髮妝禮服、請朋友幫忙拍的生活化婚紗、大家可以輕鬆走動交誼的自助餐。其實他們很久以前就到戶政事務所登記了,只是找個機會讓大家齊聚一堂、分享喜悅。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的婚禮?心裡已經有了底,雖然會隨著時間做一些微調。當我的新郎,應該是件很輕鬆的工作 :p。

2012年7月16日

房子


一直在尋找完成夢想的房子,也很認真地參考別人如何把一間房子轉換成一個適居的家或舒服的工作空間,雖然不知道何時能夠實現,倒也看出一點點心得。

有幾間每天會經過的房子,不約而同被換裝,看起來都所費不貲。(如果讓我改裝,可以省下不少錢喔!)

 這間餐廳本來比較好看,現在變得有點俗氣

看起來花了很多錢的日式餐廳

這棟房子當初開價兩千八百萬,買賣之後又大改造,
陽光下的白色讓人快要睜不開眼睛


接觸過一些親友的房子,我在心中偷偷改造過它們(記得一個朋友說過:「做夢又不犯法!」)。先天環境不錯的空間並不算稀有,但是常常缺乏經營、少了「人」與「家」的味道,蠻可惜的。

朋友的房子環境和景觀超讚,可惜疏於使用和整理,
尤其是我最在意的廚房,若能改造成適合與至親好友
分享拿手料理的半開放式明亮廚房多好!

期待著和一間老房子相遇,就算小小的、就算老舊,我已經在心裡描繪一遍又一遍,要用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尋找台灣百合


連著幾年的夏日到大肚山尋訪台灣百合的蹤跡,四年前看到的雖遠不如報導中的「上萬朵」,已經是記憶中最盛的花況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人為?氣候?)在無垠的草原上只有幾朵現蹤,今年終於又看到數十朵。

 請仔細看畫面中的白點




2012年7月13日

夢中風景



倆人各自或一起工作了一天,
好好地吃個晚餐,
牽手去散散步,
回到家或上網、或看書、做家事,因為知道彼此陪伴而感到安心,
在聊天分享中睡去。

是夢寐以求的生活。

2012年7月12日

菜市場教我的事


上菜市場買菜一趟,可以上好幾門實用的課。

到台中以後,才認識了「蔴薏」這種中部夏天特有的食材,我在一些傳統的麵攤試過幾次,特定的料理方式,有特殊的風味。仔細想想,自己對一些季節性的食材情有獨鍾,像是枇杷、李子、或溫帶國家的覆盆子,日本人稱之為「旬食」,順應時令,比較新鮮,也比較健康。

一直以來的異國異鄉居遊生活偏向素食,雖愛料理,不常買肉,近來為了長肉「努力加餐肉」,才慢慢跟肉販有一些接觸,同時發現一些料理好物,雞鴨鵝肉攤的高湯便是其一。煮湯、燉菜時加高湯是增加風味卻不必吃肉的好方法,比起高湯塊、柴魚粉、味精這些加工食品又天然得多。那天,向鵝肉攤買了一包高湯,老闆提醒我有加鹽,要稀釋三倍,才十塊錢呢,真是便宜的美味!

從小愛吃草菇,在市場卻很難看到它,請教老闆才知道因為它強烈的「菇味」、一般人接受度不高,現在有許多其他菇類可選擇,而且草菇不容易保存,所以他們也不太願意賣,或是特別問才買得到,有的店家甚至怕壞掉而先煮好放著,(不過老闆哪,煮前煮後算我一樣的價錢,好像不太合理吧!?)我也學到了,煮好泡水可以保存比較久呢。

2012年6月19日

跟大師學設計



最近看了蠻有感覺的書。

第一次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是被「植物」兩個字吸引,有點好奇設計大師原言哉和植物會有什麼關係(曾經幫姊姊買了一本原言哉的書,所以知道他是個「大師」);最近在圖書館和它相遇,卻是因「Ex-formation」這個詞而起了好奇心,好好地看了一遍。

這幾年試著創作的過程中,曾經問過姊姊如何培養創意,以下的文字或許可以窺見原言哉培養學生創意的一種方式。

Ex-formation是嘗試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的挑戰。目的並不在於知道或認識,而是「清楚自己的無知」,或是透過第一次觀賞、體驗事物的新鮮感,設法傳達事物的樣貌。......我們通常認為獲得某些知識等同於「了解」,增加知識或資訊則是加深知識。


我們透過媒體傳遞接受信息、加以歸納總結之後,就認為自己完全掌握了某項事物的全貌。好比對於「阿茲海默症」、「聖嬰現象」等的了解,因為獲得片面信息,便以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究竟真正知道多少?


「知道」的本質在於將已知的事物視為未知,不自我欺瞞掩飾,以戰戰兢兢的態度去審視事物的真正面貌。因為這個世界是永遠無法被完全解讀的,唯有了解這種解讀的不可能性,內心才能持續產生更豐富多元的驚喜、感動或疑問。這就是「創造」。創造不是將這個世界已知的事物加以置換的行動,而是將這個世界視為未知事物,心存敬畏並不斷感受這些不可思議。創造不是填寫答案,而是提出質疑。

從溝通傳遞方面而言,資訊是刺激接收者腦部運轉的力量。認為自己「知道」反而會導致大腦運轉的停滯。對於已知事物能夠像初次觀賞般新鮮觀察,或許才是溝通傳遞和設計吧。

2012年6月16日

生活的溫度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這張照片,只覺得好喜歡,彷彿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穿得自在舒適、在一個有陽光與微風的廚房裡、快樂地做菜......。


那麼,就從這裡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