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關於減法生活


從去年開始,不知哪裡來的動力想減少生活中的事物,當時並沒想到這樣的「減法生活」竟會漸成一股風潮。感覺自己好像有預知能力似的(或是對於某些徵兆特別敏銳),一些曾經思考過或關注過的念頭(通常是冷門的、非主流的,像是彼拉提斯、民族植物、公平貿易等),後來都成為某種形式的熱潮。我不喜歡趕流行(對太流行或熱門的人事物有莫名的排斥),只是單純地想做就去做。

在台中的小房間裡大多是不屬於我的東西,生活起來很侷促,雖然想把塵封多年、幾乎沒有或根本不曾使用過的東西統統清掉,但是基於尊重長輩和主人,我保守地先把「真的除了佔地方以外沒有任何存在價值」的東西丟掉,然後改變其他物品的收納方式、創造出多一點點可用的空間,自己的東西就以精簡為原則,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因為很多事物有時效性,某些「當時覺得重要」的東西後來其實完全不需要,不需要的就丟掉、送人或賣掉。每次整理完、丟棄一些物品,心裡都感覺輕鬆不少。

有些不太好收納的東西會帶到辦公室「展示」,特別是乾燥的花草果實、海報、明信片等,讓它們在牆面上、櫃子上依著心情、靈感做各種陳列式的收納,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各種書籍資料則在愈來愈多的壓力和經驗下漸成系統,在使用、搜尋上也愈來愈方便。


我整理的原則正好印證了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相關書籍中所提到的,把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而不是把東西挪來挪去。(曾經流行的「收納術」已經漸漸過時了。)

一起生活的長輩家裡有愈來愈多的儲物櫃、不斷改變及壓縮收納方式的架子,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贈品、禮物、過期的東西(食品)、積了厚厚灰塵的物品,這不是特例,而是台灣家庭普遍的現象,我心裡常有疑問:一直到人過世之前,這裡面有多少東西會拿出來用?以前的觀念是「大就是好」、「多就是好」、到了一定年紀要有大房子、房子裡要有很多東西(好像這樣才表示一種「成功」),還有一些觀念是贈品和便宜的東西就是好東西,都是賺到的,所以要盡量拿(買)。不好意思,我的反骨和比較新的觀念又來了,我覺得不需要的東西即使是免費的也是垃圾,而且使用東西要講求材質(因為材質牽涉到安全、健康、品味等等),物質生活還是以簡單為原則、滿足自己需求和對品質的要求就好。

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夏天尤是,工作、家庭、情感隨時可能搬遷,所以我讓台中小房間和辦公區域保持在「隨時可以逃命」的狀態。(而且,現在培養出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未來有大一點的空間一定能如魚得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