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9日

some changes


最近的生活有一些改變,有大的,有小的。

想念的小禾們回來了,回家的頻率增加,做事的動力也多一些。

工作內容調整,或許是好事,至少(在我還沒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好人家、做自己很想做的事之前),不喜歡的部份能減少就是好事。所以準備換辦公室了,好久以前就做好準備,可以重新打造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出獄(冤獄)之後也許開始有週休二日,可以做一些一直好想做的事。

不得不的忙碌暫歇,終於能夠把自己浸在一個氛圍裡,一種創作的、規劃的氛圍,伴著一堆書和背景音樂。然後書的落版單很自然地生出來了。

持續大刀闊斧的物質整頓計畫,愈來愈感到得心應手,也愈來愈清楚自己要留下什麼(有形的和無形的)。

如果我理想的狀態是九十分,經過這些改變,或許從二十分變成了五十分。

2012年8月15日

那天


有時候,一天中會經歷高低起伏如三溫暖一般的心情。

那天早上,爸爸跟我說了一些話,我突然全身冒汗、一陣暈眩,若不是趕快扶住旁邊的東西,可能會站不住、昏過去。這輩子大概是第二次經歷這樣的近乎昏厥。

爸爸是比較正直寡言的人,很少叨唸我們的生活瑣事,會說些什麼通常都是關於人生的大事。他沒有直說他對我很失望,但是一句話卻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我希望未來我不會也不需要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去躺了一下,開始原訂的計畫,整理家裡面自己的東西。

清空了一個三層的架子,裡面有這幾年工作變動的軌跡、有一些別人眼裡的「榮光」、有斷了聯絡的友人留下的掛念(其中包括好幾個出發去南美洲之前朋友送我的防身警報器),也順便整理了兩個抽屜、幾個書櫃,丟的丟、回收的回收、送人的送人,讓所有的物品去到屬於它們的地方。衣衫被汗水浸濕一次又一次,最後的感覺異常輕鬆。就如書上所說的,那些讓妳感到不舒服或不愉快的、猶豫著不知怎麼處理的事物都丟掉吧,我們的生活真的不需要這麼多東西,有些回憶也不一定要藉著具體的事物來保存。

和姊姊約定下星期要一起來整理從小到大的衣服(因為身體沒什麼長大,衣服汰換率不高)。這一步又一步是通往未來的重要過程。

2012年8月7日

回不去了


人很容易就「回不去了」,像一般人搭慣了高鐵、計程車,很難再搭花時間的交通工具,「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

我最近也覺得自己回不去了,但不是上述原因(我和姊姊那天在一南一北的火車上交錯,突然覺得我們倆真是節儉的「現代人」阿),而是對某些食物和貼身用品的堅持(追根究底,應該是對健康的堅持)。

有一陣子在尋找真材實料、味道單純的麵包,跑了一家又一家,發現坊間流行的「歐式麵包」其實並不歐式,(尤其特別強調自己是歐式的,通常都是披上歐式外衣的台式麵包。真正的歐式麵包不會整天舉著旗子大聲嚷嚷吧!)它們往往加了過多的餡料和甜味,人工多於天然,吃不到麵包的原味。後來有不只一個人跟我推薦一家天天經過卻不曾走進去的餐廳,他們的麵包果然比較道地,不是拿來呼嚨沒有在歐洲生活過的人,以後終於能偶爾享用麵包了(偶爾就好,畢竟我們還是亞洲胃呀)。

聊到麵包,偶爾仍可在路邊看到一個十元的麵包,說實話,我不太敢吃。口味過甜過油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如果平常自己料理、對食材有一些涉略的話,會不禁懷疑這些超便宜食物的來源,而且商人不可能不賺錢的呀。另外,同居長輩常常因為撿便宜買回來的餐點我也持保留態度,她總是說「便宜就好了」,但是就味道、就食材的多寡和品質,我真的只會因為「不能完全辜負她的好心」所以吃一些,但是自己是不可能去買的。


最近用的護唇膏和紫草膏(以蚊子愛我的程度,這是隨身必備的物品)也不是一般的品牌,都是在市集或風格商店買來的手工製品。倒不是手工的都是好的,我也踩過不少地雷才找到這兩種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而且想再買還得在特定時間地點才買得到(已經撲空過了>_<)。以前曾經是蜜蜂爺爺紫草膏的愛用者,後來找到的這個紫草修護膏不僅好用,而且價錢只有蜜蜂爺爺的幾分之一而已。

所以,真的不需要有便宜和品牌的迷思阿。

關於減法生活


從去年開始,不知哪裡來的動力想減少生活中的事物,當時並沒想到這樣的「減法生活」竟會漸成一股風潮。感覺自己好像有預知能力似的(或是對於某些徵兆特別敏銳),一些曾經思考過或關注過的念頭(通常是冷門的、非主流的,像是彼拉提斯、民族植物、公平貿易等),後來都成為某種形式的熱潮。我不喜歡趕流行(對太流行或熱門的人事物有莫名的排斥),只是單純地想做就去做。

在台中的小房間裡大多是不屬於我的東西,生活起來很侷促,雖然想把塵封多年、幾乎沒有或根本不曾使用過的東西統統清掉,但是基於尊重長輩和主人,我保守地先把「真的除了佔地方以外沒有任何存在價值」的東西丟掉,然後改變其他物品的收納方式、創造出多一點點可用的空間,自己的東西就以精簡為原則,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因為很多事物有時效性,某些「當時覺得重要」的東西後來其實完全不需要,不需要的就丟掉、送人或賣掉。每次整理完、丟棄一些物品,心裡都感覺輕鬆不少。

有些不太好收納的東西會帶到辦公室「展示」,特別是乾燥的花草果實、海報、明信片等,讓它們在牆面上、櫃子上依著心情、靈感做各種陳列式的收納,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各種書籍資料則在愈來愈多的壓力和經驗下漸成系統,在使用、搜尋上也愈來愈方便。


我整理的原則正好印證了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相關書籍中所提到的,把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而不是把東西挪來挪去。(曾經流行的「收納術」已經漸漸過時了。)

一起生活的長輩家裡有愈來愈多的儲物櫃、不斷改變及壓縮收納方式的架子,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贈品、禮物、過期的東西(食品)、積了厚厚灰塵的物品,這不是特例,而是台灣家庭普遍的現象,我心裡常有疑問:一直到人過世之前,這裡面有多少東西會拿出來用?以前的觀念是「大就是好」、「多就是好」、到了一定年紀要有大房子、房子裡要有很多東西(好像這樣才表示一種「成功」),還有一些觀念是贈品和便宜的東西就是好東西,都是賺到的,所以要盡量拿(買)。不好意思,我的反骨和比較新的觀念又來了,我覺得不需要的東西即使是免費的也是垃圾,而且使用東西要講求材質(因為材質牽涉到安全、健康、品味等等),物質生活還是以簡單為原則、滿足自己需求和對品質的要求就好。

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夏天尤是,工作、家庭、情感隨時可能搬遷,所以我讓台中小房間和辦公區域保持在「隨時可以逃命」的狀態。(而且,現在培養出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未來有大一點的空間一定能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