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植物為什麼要開花?」



意外買到一本好書,「植物為什麼要開花?」,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每個可愛易懂的小圖都是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小朋友翻開來找答案,加上大人適當地導讀,小朋友就能瞭解植物的許多事。

 
忍不住想聊聊自然教育。

Mumu在德國上學的時候,老師會教他們認識生活週邊的動植物,也經常到綠地或城市裡的小森林戶外教學,因此她認得不少花草樹木,還有它們的小故事。兩個弟弟也常常接觸自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加上長輩們(包括我:p)的帶領和鼓勵,讓同儕都很崇拜他們對植物的認識,甚至引發老師新的課程安排,老師也曾經邀請我帶領幼稚園的小朋友進入種子和果實有趣的世界。幼兒很難長時間專注,但是那一堂課每個小朋友都聚精會神,沒有一點兒的不耐煩。

臺灣的教育制度和教學內容跟歐洲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所以知識常常脫離生活。因為這樣,一路在臺灣的教育制度下長出來的孩子很缺乏「常識」(像是很基本的生物、物理、化學知識)和基本生活技能。

我也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唸的還是很生硬的植物學、植物分類,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轉折和機緣,自己改變、成長很多,也覺得我可以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帶著小朋友輕鬆學會生活技能、快快樂樂認識大自然,而不是一直堆積不實用的知識。

看到有人總是在臉書上做作地賣弄文筆吟詠著落羽松的美好,或是說要種一整排外來種,或是高舉「環保」的旗幟來顯示正當性時,我心裡只有深深地嘆一口氣,臺灣社會非常缺乏生態素養,但多次因為親友的觀念無法改變而受挫之後,現在我對於說服別人、或是爭論已經接近放棄,只希望能在一些孩子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

有人會說,誰教你們這些學生態的人不進到決策的位置,改變一些事情?我必須要說抱歉的是,學生態的人真的對於權力的欲望極低(頂多成為抗議的NGO憤青罷了,我不是說我),所以臺灣社會在這方面是不太可能改變的。我只期盼,我的孩子或是我教出來的孩子對於環境、對於自然有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有一天,他們有機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而他們告訴我要種植一整排單一樹種之類的話,我會很傷心的。

2016年3月14日

2013年11月6日

練習



去年暑假和姊姊的家中衣櫥大整頓,處理掉好幾箱的衣服,對於偌大且離家之後很少使用的房間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清爽,之後陸續在生活中實踐了斷捨離的哲學。最近因為台中鳥籠的東西開始感覺擁擠(住在鳥籠裡,高度的收納技巧是必要的),趁著完整的週末把小房間整理一番,送走和改造一些衣服,重新安排空間讓東西一目了然、便於拿取使用,要搬家也會比較容易。

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練習。

練習未來結婚之後的持家。相對於那些年輕的夫妻,老天爺讓我在等待的時間中事先練習好,避免婚後適應期的混亂。(那麼成為我另一半的人會很幸福喲!)

也在與人的相處中練習。在不喜歡的工作中練習忍辱、練習超脫;在愛情的困頓中練習爭吵、練習包容、練習跨越、練習樂觀......。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會白走,雖然過程中有痛苦、有失落。我一定會幸福。

2013年11月5日

個人風格


好像是到了台中生活以後,才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思考「個人風格」這件事。

喜歡的居家風格從日雜、鄉村慢慢摸索研究,閱讀、蒐集了很多資料。如果給我一間房子,現在的我會把loft、recycled & handmade、natural & simple結合,打造一間充滿時間感卻又明亮、乾淨的空間。現在就只欠東風------錢------啦!(笑)

像這樣的風格

穿衣風格比較好辦,一件衣服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還在能力所及的範圍。說起來是個很節儉的人,很多衣服從小穿到現在(「因為也沒什麼長大:p),這兩年才慢慢處理掉一些破舊的、過時的、不適合的衣服,讓不太大的衣櫃裡剩下一些好搭的基本款和有特色的款式,更重要的是,漸漸突破以前保守而固定的搭配,發現新的排列組合可以很好看或很特別。常常被媽媽唸「不要太省啊!偶爾也去買件新衣服吧!」的我也不是不喜歡買衣服,只是去夜市或百貨公司逛了一圈往往空手而回,畢竟我不喜歡趕流行、跟大家一起穿「制服」;比較喜歡個人工作室設計的衣服,常常讓人眼睛一亮,而且絕不撞衫,但價位相對也高一點。

真正好的東西、可以長久的東西,值得花多一點的錢購買,這是我漸漸培養出的價值觀,在生活用品上亦然。在能力範圍之內,我會沈住氣等待好東西,也會在看到好東西時毫不猶豫,因為我相信只有少少的東西、但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價值的人,比擁有一大堆用不到的東西更富有、更幸福。

功成名就


今早看見的一則消息引發了一些感想。

偶爾會看見自己認識的人成了「名人」或當官,通常心裡會伴隨著一種失去什麼的感受,如果和那個朋友還不錯的話。

一起去印度而熟稔的朋友、在美國因一場盛大聚會而認識的臺灣人(不熟)、聽說本來從事社會運動的朋友的朋友(不只一位,都不熟),如今都在政府或半官方機構擔任要職。然後這些本來在社運場合、在其作品中開砲針砭的人說話都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或變得安靜。

這又讓我想到最近上映的「看見臺灣」(我還沒有看過),在一堆感動聲中開始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其中一篇評論這麼說:「『看見台灣』強化了我們相信的台灣是被哪些產業所破壞的,這是我們所看見的台灣。強化了我們對生計經濟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有等級之分的。所以「高科技」污染在片中以一句話帶過,五輕、六輕等等石化工業在這個「看見」中消失。......片尾出現了一連串高科技公司的贊助,我當然就知是怎麼回事了。

我腦海中突然浮出「拿人手短」、「既得利益者」這些字眼,雖然不一定貼切或正確,但喊著土地正義的人私底下或後來也在台北投資房地產、 換了位置也換腦袋的真實例子屢見不鮮,在一個染缸中要有多大的抗拒力才能繼續做自己?

2013年8月26日

奇妙一日


過去幾天身體和心情的狀況讓我常常哭著入睡、咳嗽醒來、一夜輾轉。

身體有三處不舒服,但中午必須帶同事運動(因為我已經不小心放了她們幾次鴿子),所以早上先請同事幫我訂便當。當我虛弱又期待地去領便當,同事才忽然想起什麼:「啊!忘了訂妳的便當!」唯一的選擇是去員工餐廳買個點心止飢。

下午跟朋友談我對A這件事的感受,他卻因另一件事B對我發脾氣。摸摸鼻子,不再爭論,因為知道他不太會控制情緒,希望有一天他能夠瞭解遷怒於身邊的人無助於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提早一小時下班去看中醫,公車繞了一個小時,然後又等了兩小時才輪到我。醫生幽幽的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驚(但我表現得跟他一樣淡定),他果然和其他醫生有不同見解(最近總共看了四個醫生......),認為這咳嗽不是感冒引起,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去看心理醫生......。稍後想起了「蝸牛食堂」這部電影,女主角因為情傷而失去言語能力原來是有可能的。

沒有適合的公車,猶豫著要不要走一小時的路回家,身體和心裡其實不想這麼做。附近陰暗偏僻,打算到亮一點的地方坐下來等,再度確認一次,意外發現公車三分鐘以後會到。遇到親切有趣能帶給別人溫度的司機。

九點才隨便吃了點東西,沒什麼食慾,一切都是為了「飯後」要吃藥。


隔天起床,有一種活過來的感覺。從生病到重生,外表看不出來,但自己很清楚身體內在的變化,好像被關上的開關又打開了。

2013年8月19日

低潮


有種不停往下掉的感覺。

想起曾經遇見的一個人,對生命有著一樣的熱情、默契絕佳,對我很好,改變了許多我對人生的想法,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三百六十度大轉變。若不是好友曾經有和相識多年的靈魂伴侶結婚、後來因對方像中邪般改變而離異的遭遇,我也不相信天底下會有這種事。

愈來愈感到寂寞。親朋好友忙於家庭小孩或個人生涯,曾經愛我的人不知道去了哪裡,最近邀約朋友做的事得到的都是負面回應,心裡感到沮喪和無力。開始思索愛與在乎是什麼。

看到一篇短文,敘述著一個人在群體中缺席以為大家會找他,但沒有人注意到他的不在場,於是他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會大失所望。我也發現臉書上說的話頂多搏得幾個讚,但真正在乎自己的感受的寥寥可數(而且他們不會按讚,會以其他方法給予實質的回饋),也許就這樣慢慢脫離對臉書的依賴吧,應該不會有人察覺。

其實心裡對人事物的看法因為這幾年的一些經歷而(被)改變。小時候不期待長大,希望活到二十歲就好,不知不覺跨過二十歲之後,以為只要像孩子一樣單純善良、對認為對的事都全力以赴就會得到幸福,也總會遇見一個把我當成平凡人但又欣賞我的特別的人,然後一起好好過生活、一起把彼此的好加乘、再一起把好傳給下一代。

但事實是,一直沒遇到有相近視野和共同方向的人,只談了幾場失敗的感情,消耗掉很多的精神和青春。如今三十五歲的我,生小孩的目標遙遙無期。

現在連有個人分享第一手見聞和喜怒哀樂這樣的小小心願都好難實現。如果幸福可以換取,我願意不惜代價去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