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植物為什麼要開花?」



意外買到一本好書,「植物為什麼要開花?」,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每個可愛易懂的小圖都是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小朋友翻開來找答案,加上大人適當地導讀,小朋友就能瞭解植物的許多事。

 
忍不住想聊聊自然教育。

Mumu在德國上學的時候,老師會教他們認識生活週邊的動植物,也經常到綠地或城市裡的小森林戶外教學,因此她認得不少花草樹木,還有它們的小故事。兩個弟弟也常常接觸自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加上長輩們(包括我:p)的帶領和鼓勵,讓同儕都很崇拜他們對植物的認識,甚至引發老師新的課程安排,老師也曾經邀請我帶領幼稚園的小朋友進入種子和果實有趣的世界。幼兒很難長時間專注,但是那一堂課每個小朋友都聚精會神,沒有一點兒的不耐煩。

臺灣的教育制度和教學內容跟歐洲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所以知識常常脫離生活。因為這樣,一路在臺灣的教育制度下長出來的孩子很缺乏「常識」(像是很基本的生物、物理、化學知識)和基本生活技能。

我也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唸的還是很生硬的植物學、植物分類,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轉折和機緣,自己改變、成長很多,也覺得我可以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帶著小朋友輕鬆學會生活技能、快快樂樂認識大自然,而不是一直堆積不實用的知識。

看到有人總是在臉書上做作地賣弄文筆吟詠著落羽松的美好,或是說要種一整排外來種,或是高舉「環保」的旗幟來顯示正當性時,我心裡只有深深地嘆一口氣,臺灣社會非常缺乏生態素養,但多次因為親友的觀念無法改變而受挫之後,現在我對於說服別人、或是爭論已經接近放棄,只希望能在一些孩子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

有人會說,誰教你們這些學生態的人不進到決策的位置,改變一些事情?我必須要說抱歉的是,學生態的人真的對於權力的欲望極低(頂多成為抗議的NGO憤青罷了,我不是說我),所以臺灣社會在這方面是不太可能改變的。我只期盼,我的孩子或是我教出來的孩子對於環境、對於自然有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有一天,他們有機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而他們告訴我要種植一整排單一樹種之類的話,我會很傷心的。

2016年3月14日